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闻资讯

从《封神演义》到阅读人生——高研院举办读书分享会

发布日期:2018-12-19

应2018级研究生邀请,李静老师在12月18日下午2:00在105会议室进行了读书分享,此次阅读分享会以《<封神演义>研究与论文写作》为主题。李静老师从阅读经典开始,到学术研究实例展示,再到对研究生的答疑,传达了“深耕经典”、“批判思考”、“扎实为学”的谆谆教诲,从《国家宝藏》到《封神演义》,李老师形象传授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同学们收获颇丰。

一、“无用”之处尽有用 ,阅读经典是为学——谈阅读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在读书分享会的开始,李静老师用几个问题,引导我们反思,“文化是什么?”“西方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的基本典籍,我阅读过多少?”借此,李老师提醒大家,作为文化传播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文化”本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她提出文科生最应该锻炼的能力不是百度百科上能随时获得的资讯,也不是短时间内导论课程上授予的零碎知识点,真正有价值的、伴随我们一生的是独立思考、进行判断和展望未来的能力。
       如何获得这种能力?便是回归“原点”阅读经典,看似“无用”,是为大用,而阅读经典则是其根本途径。李老师以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文科实验班设置的通识课程为例子,李老师指出经典研读课中西方部分阅读书目《理想国》,归其本质是讨论公平正义的问题;中国经典研读书目《论语》,其核心问题在于讨论“君子”。无论是思考何种原则是公平正义,还是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君子,这背后体现的都是你所认为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便是哲学问题。经典带你思考这些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
      经典中亘古讨论的话题便是经典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对于政治、社会、还是我们生活中的父子、亲友、师生关系,经典中深有真知灼见。因此,李老师衷心地建议同学们深耕经典,阅读经典方为治学明辨之道。
      二、勤学多思无捷径,深耕文本得真知——论学术
在学术研究方面,李老师援例说理,从自己阅读《封神演义》中的批判性思考,到《安德的游戏》的小说篇幅,再到《国家宝藏》的选宝视角,启示同学们跳出作品理解作者的时代、作者的意图,分析为何如此,带着这种思考的求索欲望,去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主题。
      文献综述方面,针对学术的初进门者,李老师指出“滚雪球”式文献研究方法——研究者拣选研究范围内最权威、最优秀、被引用量较多的高质量文献,然后读这些文献援引的论文、著作,从而获取研究视角和综述材料。文献研究的意义便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研究往前增进一步。李老师结合自己本科硕士论文梳理的历史上关于武王伐纣正当性的讨论,让同学们切身体会了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在研究主体方面,李老师指出“一周速成式”不可取,这种论文看似捷径,实则坷途,真正的深耕研究才是可取之道。李老师强调“文本分析”,主张将研究内容条理化、清晰化,同时以《封神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君臣关系、父子关系为例,梳理了原著文本,从而得出自己的假设和新知。为了进一步阐明,李静老师以指导学生研究的《国家宝藏》为例,指出文本条理化的方式是把每一集、宝物的选取、前世今生等信息去进行表格化梳理,则研究有规律可循。耕耘到深处,论文才可言之有物,水到渠成。
      综合来看,关于论文写作,李静老师主张我们在读书中多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想研究的方向,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文献梳理,最后扎扎实实深耕文本,将分析对象条理化和清晰化,得出分析结论,把功夫做足,定会有新知。
      三、比肩圣贤之道,立足历史洪流——言人生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关于人生中读经典的意义、中西方社会传统的不同、基因婴儿等话题和老师请教和探讨。
      针对“我们依照不同时代的需求去阐释经典的内容,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一话题,李静老师指出——经典核心思想不改易的情况下,可以与时俱进。老师指出儒学十三经能亘古常新的原因,是在不偏离教义的基础上去根据时代变化。比如师生礼仪,现在同学们见到老师不需要磕头,但是“尊师重道”的核心是不改易的。经典不会告诉我们所有的细节,但是道理在,这是有价值的。
      经典使我们比肩圣贤,看圣人书说,五千年文化予以我们千年的历史教诲和历史视角,所以我们可以跳出历史洪流,站在上面看迷宫,有不在乎一时得失的安宁,有不汲汲于小利的智慧。
      从同学们提出的中西政治文化背景出发,李老师介绍,古代殷商事鬼神,崇尚“地”,进行占卜和记录,希望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在周代,这种信仰变成了“天”,但是将“天”道德化和理论化,并且认为天意可以预测,人的“德行”会影响天意,因此将原始的崇拜转换为德行的规范,形成“礼制”。因此中华文化很早就摆脱了“蒙昧”的阶段,比较“早熟”,演化成稳定的体制和文化,到后代秦代统一国家、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这些大方向的体制至今未变。
      在此基础上,李老师指出,从原始崇拜指出“外在超越”的概念,提出“自我超越”,李老师建议我们要理解,人性可以坚强可以脆弱,信仰是追求外在超越的表现,同时引导我们在千年浩如烟海的经典至上培养“自我超越”的能力,历史经典给了我们足够多的精神支持。李老师以自己为例,作为师者,乐于传道受业解惑,千年儒学绵延至今,她是历史中的一小环,她的任务便是把先人的智慧和文化传递下去,生命享有足够的意义,便追求现世的自我实现。
      理解人性的脆弱,当承受力脆弱时,会有人出现寻求信仰的慰藉,不予置否,但是传统的中国士大夫来说,儒学的力量足够强大。  

最后,李静老师寄语,真正的儒者,既要能理解高,又能俯就低,理解大智慧是让你承载更多生命的意义,理解人性的脆弱,而不是睥睨众生和高傲处事。希望同学们既能以君子之道行事,又能不骄不躁,谦卑自持。


文/范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