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

甘阳谈中山博雅学院首届毕业生

发布日期:2013-07-10

(博雅的学生让我非常满意,他们一方面有很强的博雅意识,另一方面,人品朴实可靠。我最喜欢这一届学生的是淡定,对外面的世界不是太在意,

不是很在乎分数排名,学习中有竞争但没有产生矛盾。尽管深受外界关注,但我的学生们都比较“正常”,没有自命不凡,不目空一切也不怨声载道。)

6月23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将举行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拥有完整本科建制的博雅学院,无疑将再次引来瞩目。学生毕业去向如何?他们获得怎样的学位?四年学习有怎样的收获?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教授。

32位毕业生,仅2人选择求职工作,其他学生皆选择不同途径的深造。但这并不符合甘阳的预期,“我希望至少有1/3的学生本科就工作”。去年9

月份的新生座谈会上,有大一新生问院长甘阳教授“您希望我们成为怎样的人?”甘阳说,“我希望博雅学院能帮助你们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完全认识到自

己适合做什么,博雅学院就成功了。”甘阳曾告诉自己的学生们,博雅学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企业家都可以,绝不仅是成为学问家。

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或许就是博雅学院的课程了。大一新生要学《诗经》、《希腊文》,大二要学《史记》、《大学》、《论语》,大三要学《古典社会理论》和《明代经济史》。当然,还有学术英语和拉丁文。大四学生的学习强度也没有降下来。

中山大学实行三学期制,小学期为时约1个月,各学院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安排。从2011年开始,博雅学院的第三个学期开始“下乡”,就是让这些多数来自城市的学生体会农村的生活。在甘阳看来,到农村去也许能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甘阳说,有学生的本科论文甚至大大超出硕士学位论文水准。

四年辛苦路,白发显添,甘阳说中大博雅学院取得了初步成功,尽管前路仍很漫长。

文/记者徐静、徐一斐、何瑞琪

通讯员谢立欣、刘丽殊

32名同学分属

十几个专业方向

记者:博雅学院首届学生顺利毕业了,拿到了怎样的学位?

甘阳:这一届32名博雅学院毕业生,分属十几个专业方向,范围实在广泛,学科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首届毕业生中,还

有十几个同学分别保研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心理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及博雅学院。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博雅学院的多元化培养 成果。

记者:有人也许会问,不是当初说不分专业吗,怎么毕业就有了专业呢?

甘阳:最初博雅学院开始不分专业,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美国大学生入校时根本没有专业,这是常态。美国的大学生在本科头两年,跟所有的院系都没

有关系,他只属于本科生院。全校的资源都是学生可以利用的。但在中国,你进了哲学系,其他系的资源和你是无关。但这不是说,毕业时也不拿学位。在中国,一

个院系的学生要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非常困难。博雅学院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理论上是可以选修其他院系的课,最后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

记者:那么这种选课是在几年级的时候向学生开放的?

甘阳:在大二的第二学期时候,我们就会向学生开放这样的一些选修课。但大二和大三是有差别的,大二课程中的选修课本身就不多,所以学生可以选择的量就比较少。等到了大三,学生的必修课一般只有一门,最多只有两门,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选修他喜欢学习的课程。

记者:学生获得单一学位符合您的预期吗?

甘阳:中国大学的学位制度还是太刚性。比如我们没有博雅学位,也没有古典学学位。在中国,要增设一个新的学位,难度非常大。我们的大学面对很多

悖论。理工科都在强调交叉学科,但按现在这么刚性的学位制度,交叉学科是没法做下去的。力学还是力学,物理还是物理,交叉学科要拿什么学位呢?博雅意味着

整合学科,但到学生拿学位的时候,要授他什么学位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认为调整刚性的学位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考虑的方向,教育部应该放宽对

985大学专业和学位的限制。当然,不是说不要有专业,而是要放得弹性大一点。发源于牛津大学的PPE专业,叫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它本身就是一个学 位。

仅两名毕业生

确定要找工作

记者:很多人会关心博雅学生的毕业去向。

甘阳:直接就业的人不多,大部分去读研深造。在32名大四学生中,约有20人获得校内外保研资格,其中有8人还获得“直博”研究生资格,约有10人选择考研和出国留学,仅有2人确定找工作。准备工作的两个学生一个到NGO工作,一个考公务员。

记者:愿意工作的学生看起来偏少?

甘阳:我觉得未必是博雅的原因。目前中国很多高校学生毕业不就业,本科接着读硕士是很大的趋势,这个趋势好不好很难说。现在看来,第二届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可能会多一点,我不要每个人都成科学尖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学术。

记者:做这样的选择应与这届学生的特性有关?

甘阳:我想他们应该是中国最开心的本科生。第一届有32位毕业生,专业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方向,明年要毕业的还有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专业分布很广,博雅学院内部大家开玩笑说,10年后聚会大家可能看不懂各自写的书,这是件很好玩的事。博雅当然希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

发展,尽管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记者:这么多专业,毕业论文可说是五花八门。

甘阳: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的阵仗很吓人,和硕士、博士一样。因为专业都不同,我得请不同专业的老师过来。有学生论文写了6万字,思考的成熟度和读书的广度,完全不像是一个本科生。当然也有几个人我对他们说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总体上看我觉得很不错。

记者:除毕业论文外,您怎样看待自己的首批本科生?

甘阳:博雅的学生让我非常满意,他们一方面有很强的博雅意识,另一方面,人品朴实可靠。我最喜欢这一届学生的是淡定,对外面的世界不是太在意,

不是很在乎分数排名,学习中有竞争但没有产生矛盾。尽管深受外界关注,但我的学生们都比较“正常”,没有自命不凡,不目空一切也不怨声载道。

记者:回过头,您怎样看当初对博雅学院的质疑?

甘阳:其实,争议基本上是在博雅学院开院前,开学典礼后怀疑也有,但都比较善意,觉得是不是太理想主义。我们是诚心诚意想做这个事情,你能从学

生身上看到想读书的单纯。学生也是磨出来的,每个月不计学分交5000字的读书报告,经常叫苦连天。博雅的老师也辛苦,外界公认给博雅上课压力很大,因为

我盯得很紧。博雅现在形成了自己上课的氛围,我不要你讲一句废话,讲出的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口才好不好并不重要。

高校课程体制

改革迫在眉睫

记者:在很多人看来,博雅学院的课程改革创新性十足。

甘阳:课程体制的改革比什么都难,目前还很难在整个大学推广,只能一个院系一个院系地去做。博雅的意义恰恰在于此。它是一个单独新成立的学院,

在这里可以完全比较自由地来重组课程。这是目前博雅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博雅学院尝试重新组合课程。这个课程要尽可能以比较精致、有效的方式组合。而不

是按照传统的院系课程设置那样,不同院系间的课程不互相干扰。不是说专业不重要,但学生到三年级之后可以有偏向,可以“术业有专攻”。开始的时候,学生的

基础要广,适应性要强,这样以后变动的能力就大。这是博雅学院在尝试的重要方向。

记者:你也多次说过,大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甘阳:大学课程体制改革必须要提上日程。影响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本科课程体制。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的课太多了!学生原先的专业课、选修课已

经很多,导致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办法作为本科课程体制的一套东西来整合。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学期至少10门课,有的12门课。你再给他每学期加两门通识

课,他怎么可能好好上?这样一来就变成恶性循环。西方的大学,有的一个学期4门课,这样就比较合理。课程重新构造需要大家凝聚共识。但要凝聚共识很难,而

这个改革会涉及很多人很多方面。

记者:改革难度在哪里?

甘阳:大学的改革都是很瓶颈、很细节方面的事情。我对口号性的东西不感兴趣,其实很多人说的障碍不是障碍,具体的、操作性的细节反而把你困住。况且通识教育改革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是中大所有老师一起做。(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