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高研院”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年会 热议北航模式及其前景

发布日期:2013-07-13

4月21日,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 在新主楼第八会议室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年会,主题是“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此次年会既是对第一届年会(2011年12月17日,主题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延续和深化,也是高研院“一年四会”的学院年会系列(春季年会为通识教育年会,夏季年会为儒家宪政年会,秋季年会为政治宪法学年会,冬季年会为知行思想年会)的开春力作。此次年会云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地区中研院等著名学术机构从事通识教育的一线教师代表和理论专家,我校“高研院”领导和通识教育骨干教师悉数参会。此次年会在主题之下分设五节进行深入讨论,分别是“通识教育与现代文明”、“通识教育与德性养成”、“通识教育模式比较”、“通识教育教学探讨”和“通识教育北航模式”。

前两节属于通识教育基础理论层面,与会学者一致认同中国大学教育必须修正工科思维和单纯技术观点,从文明传承与复兴的角度探索适合当代条件的通识教育模式。不过,在共识之下也存在分歧,比如有些学者基于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主张通识教育目标在于养成君子,方法是建立经学为主的经典研读课程体系,另外一些西学倾向明显的学者则主张通识教育目标在于养成现代公民,方法是建立以西方现代学术为主的经典教育体系,而在西学倾向内部也存在古今之争和经典/知识板块的模式之争。通识教育在正式议题化之后,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场域内的其他议题一样,遭遇到中西古今之争。对此,高全喜院长主张兼容并包,在课程体系中做到中学与西学经典并重,但在古今维度上侧重早期现代性。这一主张与北京大学李强教授关于德性的三个层面的主张相接近,强调教育者要适度克制自身的政治信念和道德热情,为学生的自由人格的成长提供完整的知识资源与平台,具体取向由学生在具备通识教育所提供的基本理智前提之后自由选择。

后三节的讨论涉及通识教育的具体模式比较和北航模式的分析。北京大学的吴飞教授介绍了作为传统书院模式代表的南菁书院的历史经验,同时指出国内试行的各种书院与传统书院存在重要差异,如何取法后者还需深入研究和设计。浙江大学的朱振宇教授介绍了通识教育的浙大模式,在肯定其努力的同时也指出课程体系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真正的经典课程难以进入该体系,这折射出现代化的课程评估考核体系与通识教育的原理和规律之间存在一定张力,通识教育改革需要相应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与之相配套。北京大学的李猛教授和吴增定教授则介绍了柏拉图经典研读课的基本经验,他们都曾受邀为北航社会科学实验班和知行文科实验班开课并培养过我校“高研院”青年师资。“高研院”主管教学的翟志勇老师在最后一节集中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北航模式,这一模式适应的是理工科大学的教育转型和培养文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目前已形成以高研院知行文科实验班(30人)为核心、社会科学实验班(280人)为基础的北航文科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同时积极探索面向理工科试点学院实验班的大通识模式,力争打造一种共同但有区分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国内通识教育特色模式。翟志勇老师还细致介绍了北航模式发展中面临的师资不足、经验不足等具体困境,指出这一模式的成熟需要审慎设计、加强投入和稳步推进。高全喜院长强调北航模式的拓展要坚持既有的文科通识教育经验,坚持经典研读和小班讨论的核心机制,避免落入国内其他学校出现过的“通选课”式的知识板块拼图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回应通识教育关于“什么是我们共同的信念和知识”的根本设问。与会学者对北航模式纷纷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期待北航模式能够稳健成熟,为探索中国通识教育的正道提供一个可考验、可推广的样本。

高研院在承担一线通识教育设计与教学的同时,还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比较。此次会议还同时发布了“高研院”推出的“通识教育文丛”第一辑两本书,即《现代中国通识教育经典文集》(姚中秋、闫恒编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和《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高研院”还将根据通识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新进展继续推出该文丛下的精品著作。《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新京报》、《法治周末》、《法制晚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与会,纷纷表示将积极报道并跟进通识教育北航模式的相关进展。

(高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