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在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多媒体大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自然国学中心张耀南教授接受了人民网专访,话题为“如何让慈善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张教授围绕“古人慈善哲学与实践”这一主题,回答了主持人的相关提问。
张教授首先论及“中华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慈善思想与慈善哲学”,认为中华祖先在其文明之开端,就已奠定极宽广的慈善胸怀。其基本信念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亲爱利子之谓慈”,这是第一圈;“恻隐怜人之谓慈”,这是第二圈;“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与物也”,这是第三圈。将“慈心”从“己”扩大到“人”,再从“人”扩大到“物”,即是“善”。落实“慈心”,即是“慈善”。墨子“三利无所不利”之说,强调“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跟上述思维完全同格。
张教授说,儒家慈善哲学之代表性言论,有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道家慈善哲学之代表性言论,有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庄子“爱人利物之谓仁”,《列子》“类无贵贱”等。释家慈善哲学之代表性言论,有“四摄”中之“布施摄”、“六度”中之“布施度”以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等,将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强调忘记布施者、受施者、施物之所谓“三体轮空”,不分亲疏、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地去“利他”。劝善派或功过格派之慈善哲学则更为简明,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告诫人们:改变命运之唯一办法,只能是明善、行善、积善。所以这些,都是今人可以参鉴的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于古人的慈善实践,即所谓“善举”,张教授认为,主要通过三种渠道施行:一是政府,二是社会组织,三是私人。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的“十二荒政”(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去几、眚礼、杀哀、蕃乐、多昏、索鬼神、除盗贼),就属政府行为。南北朝时期魏孝文帝办“别坊”、梁武帝创设“孤独园”,唐玄宗设立“悲田院”,武则天时期出现“悲田养病坊”,唐武宗设“悲田院”(悲田院后来成为国家救济机构之代称),宋英宗设立“福田院”,宋徽宗广设“居养院”、“养济院”,明清广设“居养院”、“安乐院”、“养济院”、“资善堂”、“粥厂”等,都属政府行为。
社会组织如佛教、道教等,亦广行善举,或举办“悲田院”、“医院”、“六疾馆”等救助贫弱危病者,或创办慈善性质金融机构,类似当今之慈善基金会,取名“无尽藏”或“长生库”、“解典库”,东传日本则名“无尽会社”。
私人方面,则有分散于各家族之祭田、族田、婚田、义庄、义田、义塾、贡士庄等,名目繁多,构成族内社会救济之保障方式。其范围主要包括公益事业、教育事业、赈灾救济等几个方面。鲁商代表“牟氏家族”广行善举,兴盛600余年;豫商代表“康氏家族”不废慈善,兴盛400余年;徽商代表胡雪岩乐善好施,博得“胡大善人”之美名;等等。
至于“如何让慈善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张教授认为只能是教育感化,不能强迫,强迫了就不是“慈善”。而教育感化之方,无非四途:第一,让儒释道三教慈善思想入课堂;第二,重刊劝善书;第三,重构功过格;第四,社会、私人、政府三头并进。
人民网创办于1997年1月1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坚持“权威、实力,源自人民”之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以“多语种、全媒体、全球化、全覆盖”为目标,以“报道全球、传播中国”为己任。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热情服务广大网民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已形成广泛而稳定的受众群体,网民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教授此次接受专访,成为2017年作客人民网的第4161位嘉宾。
(钱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