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至9月5日,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23级本科生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大湾区游学活动。本次游学以“文心航迹,湾区寻踪”为主题,由高研院教师李丽珠、罗旻及2023级辅导员任道安共同带队。学子们的足迹遍布广州、深圳、香港、惠州四地,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学子们不仅直观感受到大湾区强劲的创新发展脉搏、领略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更对“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真切的认识。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领先、经济活力强劲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同心勠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大湾区整体经济实力与区域竞争力持续攀升,人文湾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正加速向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奋勇迈进。此次游学中,学子们深刻感受到这片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发展活力与文化魅力。
出行前,安全教育必不可少
出发游学前,同学们统一参加了高研院和学校安全保卫处行前国家安全教育培训,筑牢国家安全意识。班主任李丽珠老师、分团委书记张晓明老师、辅导员任道安、生活委员马雨萱向大家提醒有关注意事项。党委书记何情老师与同学们展开面对面交流,关心同学们的学业与生活,他指出游学是全方位的素质成长与增进交流沟通的良好媒介,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此次游学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圆满完成此次游学目标。

踏红途,青春共仰强国风采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日,游学师生通过直播同步观看阅兵盛况。红色记忆与强军现实交相辉映,此次游学中,同学们先后走访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邓小平铜像及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地,近距离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深入感悟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深植红色根脉,挺膺时代担当,学子们将以赤诚之心践行“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以奋勇之姿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行走间,触摸岭南文脉根基
走进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的陈家祠,学子们沉浸式欣赏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南越王博物馆的古迹诉说古国往事,大佛寺守护岭南佛教文化根脉;东坡祠中随处可见的诗词名句恍若苏轼就在眼前,竹杖芒鞋,潇洒恣意;罗浮山的千年摩崖题刻,恰似大湾区在历史层积中续写新篇的隐喻。学子们在信国公文氏祠感受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零丁之叹;在东南亚唯一全石结构哥特式建筑圣心大教堂沉醉于中西艺术对话;在北京路步行街走进老铺,骑楼与现代商铺相映,尽显传统在当代的鲜活延续。

楼宇间,感知湾区创新脉搏
莲花山公园的邓小平铜像记录着“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的嘱托,见证了深圳的跨越式发展,更让学子们读懂“敢为人先”的湾区精神。南头古镇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文创街区巧妙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深圳的一幢幢高楼大厦,讲述着改革开放背景下小渔村一跃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奇迹。


香港行,见证“一国两制”教育实践
跨越珠江口,学子们开启香港行程。香港科技大学与北航等十余所内地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办学与学术交流关系,推动双轨制教育模式。“站在湾区,链接全球”,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国际化学术氛围,让学子们感受教育交流如何成为湾区融合的纽带。研讨会上,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罗晓晴老师与游学师生围绕人才培养等进行交流,就学制设置、课程课业、成长规划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研讨。

七日游学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与文化体验。从历史古迹到科技前沿,从岭南文化到“一国两制”制度实践,学子们触摸创新前沿,感悟历史文脉,见证制度优势,拓宽国际视野,对湾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在独特的沉浸式体验中,学子们深化对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解,明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这片兼具创新活力与文化底蕴的土地,正激励着青年一代以实干书写新时代答卷!

知行文科试验班游学活动开始于2014年,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至今试验班的学生已经走过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云南、四川、江苏、上海等地,从博物馆里的历代文物,到饱经风霜的历史遗迹,每届“文化游学”之旅都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高研院知行文科试验班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文科精英人才。每学期学院都会专门开设《论语》《诗经》《礼记》《中国文明文化史》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阅读大量古代人文经典的过程中,文科试验班的学生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起源与流变有了日益深入的认识与研习。高研院始终秉持着“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同学们在一年一度的游学活动中走出课堂,在真实的行路旅程中,在穿越历史的古迹名胜面前,切身体会中华经典中蕴含的文明,智慧与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