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源自《中国法学》公众号)
近日,北航高研院教授、科技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成峰在《中国法学》2025年第5期发表论文《数字平台监管模式的系统论重构》。
该论文主张,数字平台治理的深层困境,实为传统治理范式在技术加速境况下的结构性危机。要突破公共—私人、规制—自治的二元对立,亟需引入系统论法学的反思性视角,并融合科技哲学、治理理论与社会批判思想的跨学科资源。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反思型监管”作为数字时代科技治理的新范式。该范式不再追求对平台行为的直接控制,而是通过“间接激扰”“结构耦合”与“反馈调整”等机制,实现治理的自我校正与演化适应。论文不仅指向数字平台的具体规制路径,更试图回应科技治理中的根本哲学问题:在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今天,法律应如何保持其自主性与批判性?治理如何在复杂性中维系民主合法性与社会学习能力?本研究体现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对前沿科技议题的深度介入,彰显了跨学科研究在应对数字文明挑战中的理论潜力与实践价值。
数字平台的全球性崛起,不仅重塑了经济社会的组织形态与权力格局,更深刻挑战着现代法律体系的规范基础与治理逻辑。作为兼具“监管对象”与“监管主体”双重身份的新型制度行动者,数字平台在实践中催生了自我监管、间接监管与协同监管等改良型治理模式。这些模式虽分别依托合同法、组织法与网络法的理论模型,展现出一定适应性,但其内在仍延续着“一阶控制”的导控逻辑,难以应对高度复杂的数字社会所提出的系统性挑战。
《中国法学》是中国法学会主管、主办的法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优秀期刊,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百强报刊奖”,连续五届获得国家期刊奖(或提名奖)。

余成峰(余盛峰),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18-2019),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文化纵横》杂志原执行主编。主要从事数字法学、法律社会理论、比较法与法律全球化的研究。有学术作品近五十篇主要发表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政法论坛》、《开放时代》、《读书》、《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