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 > 正文
学术动态

通识教育

同道共励,切磋互补:高研院文史团队赴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访问交流

发布日期:2015-04-30

在推进中国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北中国的北航高研院与南中国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可谓是通识教育的两大拓荒者,地域上南北相倚,而着力点上一重理工院校一主综合大学,几年埋头耕耘皆已自成气象,彼此交流借鉴、互相取长补短,成为共同心愿及必趋之势。

2015年4月15日—17日,北航高研院中国文史研究暨《论语》课程小组,在姚中秋教授的带领下,李静讲师、罗旻讲师、王玲讲师、顾家宁讲师共组成了一行5人的团队,前往广州对中大博雅学院的通识课程进行调研,与博雅学院教师群体展开座谈,充分交流通识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共同探索《论语》授课的改进提升。其间,姚中秋教授还特别受邀,于“博雅课堂”发表学术演讲获得热烈的反响。几日的学术交流和教学讨论,使双方教师都收获颇丰。

为了充分了解中大通识课程的教学实况,4月16日上午,高研院文史团队旁听了中大博雅学院李霖讲师的“《史记》研读”课程。课间,询问了听课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了解整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反馈。我院教师对中大的通识教育有了直观而亲切的体验,藉此领解中大博雅学院的教育实践。

4月16日下午,与中大博雅学院全体教师展开座谈。首先我院姚中秋教授与李静老师介绍了北航高研院的通识教育发展历程,开设课程,知行文科实验班,以及在通识教育的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博雅学院亦介绍了中大通识教育模式,开设课程,招生与培养。双方探讨了中西两种不同文明学术传统的课程如何搭配,如何在课程安排中平衡古典与现代学术之间的关系。中大博雅为学生开设的多元丰富课程体系以及倾力投入的育人精神,我院老师表达了赞佩。北航高研院所开设的“中国文明史”和“西方文明史”两门通史课程,为学生对文明源流建立完整而良好的视野,中大同仁表示值得借鉴。中大博雅的甘阳院长尤其对我院在学生中普及《论语》教育予以极高的评价,认为以课程团队的方式如此有力度有广度地教学《论语》,实开高校风气之先,应好好总结经验并推播到其他院校中。

4月16日晚,姚中秋教授应博雅学院之邀,在中大礼堂发表了题为“中国启蒙之道:《周易》‘蒙’卦”的学术讲演,通过解析“蒙”卦,阐明了中国古典的教育思想和教化理路,辨析了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从理论的高度揭示了大学教育及社会启蒙的核心问题与实践路径。中大师生三百余人聆听演讲并提问,现场反响热烈。

“《论语》研读”这门通识课程在北航已讲授了三年多的时间,经历了数轮的教学探索和积淀,为了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升《论语》教学,4月17日下午专门举行了“《论语》教学讨论会”,北航《论语》教学团队与中山大学最优秀的授课师资贺希荣老师、张卫红老师、刘伟老师,以及华南农业大学的唐元平老师,深入切磋教学方法和心得,同时吸引了若干中大教师前来参与。各位老师介绍了自己教授《论语》的缘起、课程总体安排、教学方法、课后作业、考核办法。此后,老师们针对《论语》第十二篇“颜渊问仁”一章集中研讨,各自展示了对这一章内容的深入体悟,以及如何启发学生理解的引导方法,分享了传授《论语》以及中国传统经典的心得。三个小时的研讨意犹未尽,与会者在相互切磋中,皆表示深受启发、收获满满,期待今后继续举办《论语》教学研讨会。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深深感谢中大博雅学院的诸位同仁,跨校交流、互通有无,将为北航高研院在通识教育的航程中注入新的活力。感谢通识路上的同行者,彼此在理念上互相激荡,在精神上相互激励,具体实践上相互借鉴,共筑中国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