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发布国内高校首份通识教育白皮书
探索一条通识教育的发展新路
时至今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全喜还记得,北航校长怀进鹏在2010年时与他的一次谈话。谈话中,怀进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北航培养的人才多局限于工程专家、专业领导人,在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学生的成才率很低?为什么在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情怀的塑造方面,我们如此缺乏?”
从某种角度上说,北航的通识教育正是起步于这样的疑问之上。
如今,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北航不但建立了自己的通识教育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之路,而且在近日举行的北航2013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上,该校还发布了国内高校首份通识教育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北航通识教育从最初的试点转向了全面普及,我们将探索一条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新路。”怀进鹏如是说。那么北航的通识教育发端于何处?又将走向何方?
稳步推进的改革过程
回顾北航近些年的通识教育之路,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根据此次发布的白皮书介绍,就在高全喜与怀进鹏谈话的同一年,北航开始由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知行文科试验班开展通识教育,并随着文科大类招生逐步扩展到全部文科学生;2012年,该校通过《人才白皮书》暨“长城行动计划”,将“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实现通识基础的专业教育”作为十项基础性工作之一,进而将通识教育扩展到全校学生。
2013年,北航成立了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全校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着手起草《北航通识教育白皮书》,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定位为本科生教育的校级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将逐步取代公共选修课程。
“目前,我们已经把通识教育推广到了学校的几个理科院系。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实现通识教育在全校的覆盖。”高全喜说。
在课程体系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北航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鉴于通识课程建设是一个逐步培育的过程,在课程建设初期,我们只能在最低限度上让学生在文史、社科、理工三大学科方向上选修通识教育课。”高全喜说,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北航在此三大学科之上,又开设一类跨学科的课程,即“经典研读”。旨在培养学生重新理性地审视现实生活,并逐渐进行理性改造的能力。
基于此,北航的通识课程体系大致分为经典研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和科技文明四大板块。其中除“科学文明”板块外,其他三类都可归属于大的“人文素养类课程”。而在此课程中,“经典研读”板块以阅读人文、社科经典为主的课程;以文史哲和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成了“人文素养”板块;以政经法为主要授课内容的课程则构成“社会科学”板块。
转型高校的借鉴意义
在高全喜看来,北航通识教育的改革是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在历史上,北航曾是一所典型的理工类院校。只是在近些年才转型为综合类院校,但依然保持着很强的理工类行色。而这类院校在国内高校中并不在少数。在推进通识教育的工作中,这类院校具有着很多共性。”高全喜说。
比如,在此类高校中,几乎都存在着大量的理工科生源,而在另一方面,能讲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却是奇缺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类高校中存在一个普遍误区,即只要把公选课稍加改头换面,就可以成为通识教育。
“这是完全错误的,”高全喜说,通识课程与公选课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公共选修课程是配合原来“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本科教育模式的补充性课程。而通识课程则是配合“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的基础性课程。“以北航为例,《白皮书》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定位为本科生教育的校级核心课程,这与原来处于补充和从属地位的公选课定位完全不同。”
因此,北航的通识教育改革对其他高校而言,也就有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例如,在几乎所有高校的通识课程改革中,都会面临一个回避不了的难题,即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矛盾。“学生四年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协调,这是个难题。”
结合北航具体的理工科专业特色,该校采取的措施是,对于文科生,在第一年实行集中的通识教育,从第二年开始加入专业教育。而对于理工科学生则是将通识教育分散在四年之中,强调循序渐进。”高全喜说,这样的时间分配,可以比较好地兼顾两者的需求,而这种做法对很多高校也是适用的。
着急不得的发展之路
在北航,知行文科试验班是学校实行通识教育最早,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对象。这里的学生从大二时,就要到专业院系接受专业教育。一天,某门专业课程的老师对高全喜说,他给上课的实验班学生提了点要求,即先让其他同学发言,他们晚点儿再举手。“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特别深刻,一般他们回答后,别的同学就不好意思说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成功。”高全喜说。然而与此同时,他也坦言,现有通识教育模式并不能在更大范围内迅速推广。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奢侈’的。”高全喜解释说,因为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教师批改作业,需要师生建立起顺畅及时的交流渠道。而要满足这种要求,就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的投入。
以北航高研院为例,目前该院共有10名教师,每人最多开设3门通识课程,如果按照每门课程招收30名学生计算,每学期只有900名学生可以申请到通识课程的学习,而每年北航仅新入学学生就有几千人。
为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高全喜利用北航作为在京高校的便利条件,聘请了大量知名学者为学生代课,并指定研究院老师为这些学者的助理教授,在协助教学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最终达到能独立授课的目的。用这样的方法,他已经培养了多位北航自己的通识课教师,然而,这种方式依然难以解决巨大的师资缺口。
采访中,高全喜表示,未来他们将努力引进更多通识课教师,而在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校级核心课程的今天,这样的目标应该可以达到。“但我们依然会脚踏实地地稳步推进,通识教育急不得,如果摊开太快,就会‘注水’,反而得不偿失。在这一点上,北航如此,其他高校同样须要注意。”高全喜说。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14年1月2日) 作者:记者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