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学院动态

高研院携手兄弟院系,通识课走向理工学科

发布日期:2013-09-12

2013年9月9日下午2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科学院试点通识教育座谈会”第二次会议在如心楼206室召开。教务处、计算机学院、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高研院的部分领导和教师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人员就本学期在计算机学院试点开设七门通识标杆课程进行了活跃而深刻的讨论。

高全喜院长介绍了学校推行通识教育的三个层次: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行文科实验班教育模式;二是初步形成的整个学校的文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三是将通识教育模式推广到全校理工科院系的前景,使理工科学生受益于通识教育,并培养具备领军潜质的人才。目前,文科通识教育模式已经形成,在计算机学院进行通识教育试点,对于探索并推行面向全校的理工科通识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王敏副处长表示,通识教育与新的教育改革是配套的,学校马上要启动的大类招生也需要通识教育作为基础,教务处一定会对通识课程推进提供支持。

计算机学院主管教学的高小鹏副院长表达了对通识教育的欢迎与强力支持。他认为,对于优秀人才,很多时候专业水平不是决定因素,希望能够形成贯通的通识课程体系,培养素质更为全面的学生。他介绍了计算机学院曾经进行的通识教育尝试,以及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占据的重要地位,并提出经由计算机学院正在建立的面向学生培养的全面数字平台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从科研模式方面审视如何能让学生更愿意接受通识教育。

高研院通识教育课程小组组长翟志勇老师介绍了课程征集的现状,目前精选出的7门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逐一展示了对通识课程的构想。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叶强副院长介绍了《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与观念》课程,着眼于培育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能力;外国语学院的林允清教授开设《西方哲学》,侧重于诠释近现代哲学思想;外国语学院的宋敏副教授开设《文学与人生》课程,从阅读文学经典中反思现代文明,包括对亲情、自我、社会、自然的感性体悟与理性反思;高研院李静老师开设《<论语>研读》课程,引导学生在义理层面真正地理解儒家关于社会关系、政治秩序的真知灼见;高研院康子兴老师开设《<理想国>研读》课程,选择中外通识教育家最提倡的方式,带领学生逐章阅读原著;高研院段颀老师开设《博弈与社会》课程,提供分析人员关系、社会组织的视角,并最终认识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

会议还对通识课程教学实践的细节展开了讨论,并形成了对学生严格要求、正向激励,院系间相互协调、及时反馈的共识。

附:参会人员名单

高全喜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研院

王 敏 教务处

高小鹏 计算机学院

叶 强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林允清 外国语学院

宋 敏 外国语学院

王 丹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翟志勇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研院

李 静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研院

康子兴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研院

段 颀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研院

陈 绮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研院

王 玲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研院

罗 旻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