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研院在学术科研上倡导大问题、大格局、跨专业的高端人文社科研究风格,“一年四会”涵盖通识教育、儒家治道等。
关键词:一年四会 通识教育 儒家治道 政治宪法学 知行思想
高研院在学术科研上倡导大问题、大格局、跨专业的高端人文社科研究风格,紧抓前瞻性命题,激励青年学术成长,打造北航文科研究的法政主题样板和人文主题样板。
高研院院长高全喜教授为著名哲学家、法学家,近年来成为国内“政治宪法学”领军人物之一,在推进我院法政主题研究上已产生较大影响。高研院姚中秋教授学术涉猎广泛,理论底蕴厚实,在完成西学的规模化储备之后,近年来成为国内儒学研究的大家,在儒家价值理念和治理智慧层面颇有影响。在两位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和鼓励之下,高研院青年学术队伍稳健成长。
高研院根据自身学术优势,创设了“一年四会”模式,包括春季年会(通识教育年会)、夏季年会(儒家宪政年会)、秋季年会(政治宪法学年会)和冬季年会(知行思想年会),前三个年会是对本院教育实践与核心社科研究领域的深化和支撑,第四个年会属于综合性年会,旨在基于本院思考提出创新性与前瞻性思想学术命题。
2012年底举办首届知行思想年会,主题是“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将中国一百年余年的现代奋斗史放置于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加以重估,论辩中国参与世界历史过程的经验、教训与前景。此宏观论题由高研院高全喜院长和姚中秋教授共同设计完成,得到受邀专家学者的一致赞同和热烈参与。年会成果全文发表于社科类核心期刊《开放时代》2013年第2期,“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已具有为学术界提供新概念和新思维之引领价值。2013年底的第二届年会主题已确定为“中国时刻之思想创发”,高端大气,立意愈加深远。
2013年4月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年会,主题是“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此次年会既是对第一届年会(2011年12月17日,主题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延续和深化。此次年会在主题之下分设五节进行深入讨论,分别是“通识教育与现代文明”、“通识教育与德性养成”、“通识教育模式比较”、“通识教育教学探讨”和“通识教育北航模式”。高全喜院长强调北航模式的拓展要坚持既有的文科通识教育经验,坚持经典研读和小班讨论的核心机制,避免落入国内其他学校出现过的“通选课”式的知识板块拼图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回应通识教育关于“什么是我们共同的信念和知识”的根本设问。与会学者对北航模式纷纷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期待北航模式能够稳健成熟,为探索中国通识教育的正道提供一个可考验、可推广的样本。
2013年6月举办首届儒家治道年会,主题是“儒家与公共治理”。儒家治道的探索既植根历史,更面向未来,对中国文明的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不同学科之间一流学者的交流与碰撞,共同探讨曾在中国历史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儒家治理之道,从而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学术范式,为现代中国治理秩序的确立寻求立足于中国文明传统的理念与制度根基。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发表了相关的学术报告,围绕儒家治道之义理与历史、儒家与现代政治,以及作为一个崭新学术范式的儒家治道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2013年10月举办首届政治宪法学年会,主题是“政治结构与宪制转型”。本次年会紧抓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以“政治结构与宪制转型”为切入点,探讨现代立宪的政治原理和八二宪法改革转型的理性路径,为宪法学的学术繁荣和国家政治的重大决策提供思想与思路。研讨会分四个板块进行:制宪权与立国理性;民国宪制与立宪基础;宪法权威与政体设计;宪法解释与宪法实施,既包括一般性学理与方法问题的讨论,也包括具体宪法制度的解释与分析,论域开阔而有序,研讨热烈而稳健。
“一年四会”模式对内以高全喜教授和姚中秋教授为学术核心,铺展政治宪法学与儒家治理两大宏观跨学科主题,整合北航法政学术体系,形成一定的集群与梯队效应;对外则聚敛国内外学术界中青年精锐,以学术互动,以思想相会,输出概念,扩展平台,激发合作,提升影响。
年会机制目前已拉动“法政思想之中西古今”暑期讲习班并直接支撑高研院“法政文丛”和“治道文丛”两个核心学术品牌(与中央编译出版社合作),形成了前后相接、研讨与出版并重互济的良性学术循环体系。高研院将在长效化的年会机制下培育青年学术团队,凝练重大社科问题,引导前沿学术理论,创建北航文科精品。
(高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