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来自英国的两位学者和国内宪法学界的中青年精锐齐聚北航如心会议中心中报告厅,从中英比较的视角深入研讨“议会主权与司法审查”。此次研讨会同时是高研院“一年四会”之第二届政治宪法学年会。第一届年会举办于2013年10月20日,研讨主题是“政治结构与宪制转型”,会议成果已全文刊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与社会反响。

此次研讨会接力展开,缘起于两位英国学者编辑的《德国法杂志》(英文)2013年第12期的“政治宪法学”专号。该专号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两位年轻有为的法学专家Marco Goldoni 和Christopher McCorkindale编辑组稿,汇集了欧美宪法学界十余位知名学者的力作,其中包括Mark Tushnet,Adam Tomkins这样的国际一流学者。专号除编辑撰写的长达8页的按语之外,共分两个主题汇集了9篇专业论文,对政治宪法、政治宪政主义、议会主权、公法语法、革命、弱司法审查等政治宪法学脉络中的关键性命题进行了集中的学术回应与论辩。对政治宪法学的规范基础、制度筹划及论辩策略有着丰富多元的学理论证,基本代表了国际宪法学术界关于此一宏观论题的当代水平,也充分证明了政治宪法学话语的普遍性及其实践意义。
中国政治宪法学在问题意识与理论起源上受到欧美政治宪法诸种理论的重要影响,大体包含三大脉络:第一,德国国家法学中的施米特政治宪法学;第二,英国宪法学中的“政治宪法”传统;第三,美国宪法学中的“人民宪政论”。自陈端洪教授2008年发表《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开启中国宪法学之政治宪法学之维以来,高全喜教授强势跟进,从早期现代政治思想史角度对政治宪法学的规范基础、思想脉络与制度架构进行了丰富有效的理论匡正与建构。二位教授同时在学术对话脉络中不断廓清政治宪法学与其他宪法学进路的学理关系。中国政治宪法学既受惠于西方宪法学内部的政治宪法理论资源与话语体系,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转型语境与制度背景。中国政治宪法学依然需要在参酌西方理论进展与中国自身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此次会议的基本的操作思路是:第一,组织精干学术力量对专号9篇论文进行翻译,并责成译者在翻译基础上准备专题发言提纲;第二,遴选国内同主题优秀研究成果,邀请作者加入专题发言序列;第三,邀请专号责任编辑参会,就编辑思路和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专题发言。会议在议程上设置为四大板块:(1)政治宪法与法律宪法;(2)政治宪法与历史理性;(3)议会主权与政治宪法;(4)制宪政治与宪法实施。与会学者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丰富而激烈的讨论,大大深化了政治宪法学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水准。
为进一步加强国内政治宪法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高全喜院长决定以学院名义聘请两位英国学者为海外研究员,会议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聘任仪式。

研讨结束后,我们与英方学者商定了进一步的学术合作事宜:第一,双方合作推动2015年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举办第三届政治宪法学年会,扩大参会人员范围和研讨深广度;第二,双方合作推动《德国法杂志》“政治宪法学”专号中文版的翻译出版事宜;第三,由中方组织一期反映国内政治宪法学研究水准的论文,由英方负责编辑联系出版英文版,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第四,双方建立经常性的学术联系,加强各自学术网络的交流与整合。
此次研讨会是高研院倾力打造北航高端社科研究品牌、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知名度的标志性举措,也为本院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国际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研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