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科技治理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理信息工程博士,抖音自媒体博主“数据学姐”,原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新院执行院长。
研究方向
从事多模态AIGC技术、大模型科研应用、智能体开发与跨学科研究。
学术积累
①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面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20余项课题;
②学术论文: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身份发表SCI/SSCI/CSSCI论文10余篇。
行业实践
①2024、2025年“中国AI春晚”节目的幕后技术支持者和共创者;
②开设“大模型与大数据”系列讲座和课程(职场应用、科研实战方向)。
③DeepSeek+DeepResearch的科研系列主创者,含:《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报告+《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教材+《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软件。
(4)《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研发故事
2024.11,我花了半个月时间写完一篇综述。这个过程中,文献浩如烟海、工具繁杂难用。身边多数科研人员同样面临该困境:80%的时间消耗在“找文献-读论文-调格式”的琐碎环节上,而真正用于创新思考的时间不足20%。如果抄抄写写、复制粘贴的工作都由AI来做,那研究者就能省下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的创新。这个想法成了项目的起点。
攻坚:从“能用”到“好用”
最初的Demo只是一个文献摘要生成器,但在智灵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有了更高目标:“让AI理解科研全流程”。于是系统仅在3个月后,实现了“无限智能体”功能——输入一句话即可生成一份百万字数据报告、教材教案、网文小说等。公测两个月,用户人数突破10万+。截止到2025.07,已上线直击科研人痛点的六大功能模块。
科研本该是探索未知的快乐旅程,而非琐碎的体力劳动。这项研发让我理解:技术的意义是降低创造的门槛。但......有人用它雕琢真理,加速研究探索;有人用它剽窃拼凑,践踏学术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本软件在强调技术赋能的同时,始终将学术伦理与科研诚信置于核心位置。智能工具的引入,绝非为了替代人类的研究主体性,而是通过增强研究者的判断力与创造力,实现效率与责任的平衡。
【相关信息详见:https://kdocs.cn/l/cbeuNmppjt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