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闻资讯

高研院新学期在线教学顺利开课

发布日期:2020-02-26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按照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统一部署,为保障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全体师生认真做好各项在线教学准备工作。

针对在线网络教学对师生带来了巨大挑战,学院第一时间成立由学院领导班子、所中心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本着以关爱师生为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原则,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经过深入调研、反复研讨,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视频工作会,制定并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时期教学工作方案,梳理春季学期课程情况,建立开课类别、时间、授课方式等详细台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头行动,深入基层联系各学术机构教学工作,通过线上投票统计、电话、微信等方式全覆盖调研学生在家网络听课情况,形成“一对一”、“点对点”的重点关爱学生与教师在线交流讨论并重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学院针对在线教学技术问题,专门成立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教学工作布置群,切实解决教师在课程中心、腾讯后台的教学技术问题,保障学院教学任务正常进行。

在非常时期,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老师表示,为了能够更快地适应授课方式的改变,以及尽可能地保证授课效果,在前期备课、准备课件等方面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学方式从学生面对面授课,变成面对网络、面对摄像头的“主播”,学生们在课程中不仅提出问题,并且针对老师的视频、音频、教学资料回答积极反馈,相互之间还通过字幕展开讨论。课程结束后,学院领导还会对每位教师进行回访,汇总教师线上授课的感受、经验以及待解决的问题。 开课两天以来,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授课教师基本已熟练掌握线上授课的操作方法,基本能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甚至大幅度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线上教学助推翻转课堂,经典研读提振教学质量,为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本学期《中国经典研读》教学团队顾家宁老师为此做了充足细致的准备工作。在对比直播、录播等方案后,但经过组织助教、学生试多次试听测试,顾家宁老师最后选择了重新录制教学视频,使用腾讯课堂平台录播+固定教学时间答疑讨论的新教学模式,学生课前自选时间完成当周教学视频观看,原定上课时段改为交流讨论互动研讨。

前期的多次试听准备

这一新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录播授课与微信群交流互动有机结合,不仅仅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举,也是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尝试。以往经典研读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由于课时、课堂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师生之间缺少足够的交流互动,而新教学模式正好可以节省以往的课堂教学时间,为更充分的师生互动与交流讨论创造了条件,使“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获得真正的实践机会。

为此,顾家宁老师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做了相应调整,一方面,运用腾讯课堂(录播教学)、课程中心(资料发布)、微信群(交流互动)多平台联动,另一方面,结合教改与“金课”建设,将“导学学案”等细化教学的新方法融入其中,多管齐下保障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同学们的及时学习,顾老师早早将前两周的教学内容上传至了平台,在本学期第一堂《中国经典研读》课上,全班同学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了预定设想。

首次上课教学时同学们的踊跃发言

从首堂讨论课上同学们积极踊跃的交流反馈中可以看出,录播+线上讨论的新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教学巩固方面取得了明显优于以往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新模式为经典研读课提供了充裕的研讨时间,同时网上交流的方式也让同学们更少拘谨,敢于发言提问,而录播教学在内容上可以做到更加精练,也更能方便同学复习。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做了进行了细致反馈,解答了同学们有关于教材、作业、读书方法等等诸多方面的疑问,同学们和助教各自分享了上课、读书的心得体会,共同促进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入。

老师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罗旻老师在筹备《中国经典研读》课程中采用了录播课的形式。在筹备课程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小问题,但看到同学们反馈“完全可以,听得很清楚”时,心里感到十分欣慰。相信录播课可以反复观看的形式和特点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
     由于网络授课无法在课堂上面对面与同学们交流互动,罗旻老师每周会在课程群里定期答疑。同学们可以与老师交流问题,探讨疑惑,将知识进一步内化于心。春日已至,罗旻老师说:“希望同学们在家中调节心情,快乐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新颖性和互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充实地度过这一段特殊时期。”  

李静老师的《中国经典研读》课程微信线上答疑课堂如期顺利开展。李静老师的线上教学采用的是“腾讯课堂录播有声PPT讲授+课程中心推送阅读参考资料+微信群线上答疑”的形式,首次微信群内的答疑课堂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为是第一次系统接触、阅读、学习《论语》这样一部儒家文化经典,同学们在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一些疑惑与问题,课堂一开始,同学们便纷纷抛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同学从录播课程的讲授中遇到的困惑出发提出问题,有的同学针对具体章句的理解发出疑问,有些同学则更为宏观的文化思想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问题。李静老师根据每一位同学的问题一一用语音进行详尽的解答,并提供进一步的材料拓展,以便同学们在之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整堂课师生互动不断,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通过这样一种录播讲授与课堂答疑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阅读、思考空间,也与老师有了更多、更直接的思想碰撞与交流。

李丽珠老师的《中国经典研读》课程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导论篇:孔子及其思想“。课程采取线上录播与课程群在线答疑相结合的形式。课前约一周左右,李老师将第一周的录播视频、课程大纲、教材讲义分别上传到了腾讯课堂和课程中心,请全部54名同学完成了在线试看,确保线上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在原定的课堂时间,则由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在课程微信群开展线上答疑互动。同学们对于第一堂课学到的内容积极发问,有的还就老师的回答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李老师则就同学们的问题使用语音进行了一一解答,并且之后在助教的协助下将互动答疑整理出文字版发送给所有同学以供参考。前期课程资料的准备加上后期课程群线上答疑互动的结合使得本课程的线上教学运转良好,在目前不返校的状态下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康子兴老师主本学期讲授北航本科生通识核心课程《现代社会的诞生》,他通过“微信课程群+腾讯会议”的方式就“理解现代社会之起源的三种进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并介绍了本学期的授课安排。授课中,康老师通过视频、音频、微信答疑的方式与大家亲切交流,深入互动。包括旁听生在内的30多名同学全程参与、积极发言,教学目标和效果都能够较好实现。

康子兴老师归纳了三种理解现代社会的三种进路:启蒙运动与思想变革进路、社会理论与伦理学进路、历史人类学进路,并分别选取每一进路的代表性文本作为本学期重点研读的经典。这三部经典也涉及文学、社会学、历史学三个维度。康老师希望与同学们展开视野开阔的讨论,激发大家思考现代社会的兴趣,能在疫情中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获得启迪。

余成峰老师主讲的《欧洲中世纪史》第一堂课线上课程如期开课。通过MOOC视频和推送学习资料,学生事先进行了充分准备和深入学习,在课堂时间,通过微信群授课和多媒体手段,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度讲解和重点演绎。

课程通过PPT展示、图片互动、在线语音、视频分享等多种方式开展了教学互动。40多名同学全程参与、积极发言,圆满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余老师与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和答疑。学生们感到不像在教室里与老师面对面时那么拘谨。老师课上及时对同学们的问题或回答进行反馈与解释,进一步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教学效果,余老师表示满意,总体效果不错,学生比线下课堂更愿交流互动。学生们反馈,课程教学方式很多元,新鲜而有趣,通过不断的互动保持了高度专注,收获良多,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更好地推广面授和慕课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陈思老师的核心通识课《传播学概论》采用了腾讯课堂录播和微信群答疑、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陈思老师在原定开课时间(周二上午3-4节)之前数天已将录制好的第1讲的课程内容上传至播放平台,并在课程微信群中确认了同学们的接收状态,把原定上课时间确定为每周集中答疑时间。

陈思老师为了第一堂课做了充分准备,第1讲的内容为理论性比较强的关于“传播”的话语,对于非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而言是一个较新的话题,在2月25日的上午9:50,刚到答疑时间就有同学在微信群中提出了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相关的问题,老师及时进行了回答,其他同学也积极地加入讨论,并分享了学习资料。有部分个性内敛的同学则加了老师的微信,与老师进行了私信沟通,最终也较好地理解了《传播学概论》的第一课。

据同学们反馈,腾讯课堂录播使用感好,没有卡顿、清晰度和音效也能接受。据老师的反馈,录播与在线答疑、讨论的教学形式基本可以满足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难点在于缺乏即时互动,不能把握同学的现场反应,因此对于抽象理论的层层深入的探讨是有阻碍的,但是可以在未来两周的磨合中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陈思老师表示,在特殊时期,能保障师生避免风险,不误教学,这样的创新模式非常值得探索。

戴蓓芬老师的《西方经典研读》(三)采取的形式是有声PPT、微信群与课上实时会议(腾讯会议)结合的形式。戴老师在课前将有声PPT录好发给学生,并制定了周二晚第11、12节课程时间采取视频会议的计划。

授课过程中,戴老师首先结合PPT已有内容,让每一位同学讲述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并且提出关于PPT内容的问题。戴老师细心地听取了每一位同学的讲述,并结合同学们的理解,不断给出关于“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帮助大家反思自己已有的哲学知识,为这门课程(阅读哲学经典)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戴老师以专题的形式,结合同学们的疑问,讲了有关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无人有意作恶”、柏拉图的理念与个别事物的联系之间等问题。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课后均表示上课效果较好,有较大的收获,并且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经过半个月的准备,由杨扬老师为硕士生主讲的《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第一堂线上课程如期开课。课堂上,杨老师主要介绍了雷蒙·威廉斯、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克利福德·格尔茨等学者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同时结合当下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洞悉并反思文化的概念及定义。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源起、发展特征以及其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现状,杨老师围绕《启蒙辩证法》一书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立场与批判哲学,同时结合中国流行文化现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使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并对课堂所研讨的概念进行批判性地再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杨扬老师主要通过微信群的形式和同学们开展讨论和互动,并鼓励学生们在课下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学们普遍反应,在线教学形式很新颖,可以让大家在避免疫情风险的情况下也能够“回归课堂”。

据悉,高研院本学期共开设有30门次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将采用录播、MOOC课程、推送学习资料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如期开展,授课教师通过学校课程中心、腾讯课堂、MOOC平台、微信群、北航云盘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教学,全力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线上教学对很多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面对全新的教学模式,老师们推陈出新、勇于探索,始终将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接下来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高研院将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网络教学秩序,协助教师进一步探索和提升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以平稳、有序和高质量的课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为未来教学工作新常态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新路径。


 

(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