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学术动态

新闻资讯

北航高研院张耀南教授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上发表论文

发布日期:2017-11-30

2017年11月24-25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八届年会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自然国学中心张耀南教授在会上发表论文,题为《以华学为究竟格式论——五论汉学国学华学》。

论文由张教授与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与哲学学院博士生钱爽联名提交。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欧西哲人研究哲学主要是采用“正的方法”,中华先哲则用的是“负的方法”,并认为“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应当是从正的方法开始,而以负的方法告终”;它若不以负的方法告终,便不能登上哲学的高峰,但若不以正的方法开始,便缺少对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明晰思考。张教授和钱爽博士的文章认为,冯先生此处实际已经提出一个“化西方案”,只是这个方案还不完整。应修正为: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应该始于“正的方法”,中经“负的方法”,上达“绕的方法”。
       文章利用修正后的“冯友兰格式”,观察汉学、国学、华学三者之关系。认为汉学(有Sinology与Chinese Studies两式)代表了胡话说汉、胡话汉说之西化格式,国学代表了汉话说汉、汉话汉说、胡话说胡、胡话胡说之并置格式,华学(此词由大学问家饶宗颐先生率先提出)则代表了汉话说胡、汉话胡说之化西格式。文章认为一切比较研究,如比较哲学、比较文学、比较史学、文际传播学等等,其宗旨不在证明中华文化之劣于外,不在证明中华文化之等于外,亦不在证明中外文化之“同为殊相”,而在努力用“中华格式”去吸纳、消化一切外来文化,如中华文化史上曾经出现的化佛、化景、化穆、化耶等等。  

根据修正后的“冯友兰格式”,文章就汉学、国学、华学三者之关系,提出解决方案:始于“汉学”,中经“国学”,上达“华学”。最后提出“以华学为究竟格式论”,认为华学乃中华学术之究竟格式,乃一切比较研究,如比较哲学、比较文学、比较史学、文际传播学等等之究竟格式。
       张教授和钱爽博士的发言,引发与会者讨论。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外交学院苏浩教授、俄国莫斯科国立大学柳德米拉(Ludmila Bulavka-Buzgalina)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Roger T.Ames)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石嵩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赵晖副教授、意大利威斯敏斯特大学林语翰(Pablo Morales)博士等专家、学者,同场参加研讨。安乐哲教授高度肯定了张教授和钱爽博士的观点,不仅在自己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他们的观点,还在会后商定了若干合作研究的议题。  

论坛之主题为:文化影响力的内涵与表现;世界文化影响力生成的关键因素;优秀文化影响力生成的案例研究;制约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原因;等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意大利汉学家麦克雷(Michele FERRERO)、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建德、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Joël BELLASSEN)、中国文联副主席胡占、吉林大学教授孔朝蓬、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研究员杰拉德•罗氏(Gerald ROCHE)、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教授暨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美国夏威夷大学资深教授安乐哲(Roger T. AMES)、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宋庆龄基金会原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柳德米拉•乌尔维卡-阿加利娜(Ludmila BULAVKA-BUZGALINA)、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欧建平等,作大会主题发言。

本次国际论坛由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论坛发起之初衷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世界影响力存在明显的“不相称性”,应该尊重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围绕“生成”这一文化发展的根源问题展开讨论,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论坛通过欧洲汉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面向全球征稿,收到应征论文100余篇,录用10篇进入现场交流。
       本次国际论坛分列四大“圆桌论坛”,主题分别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学影响力生成”、“中国艺术与文化影响力”、“全球化与国际影响力”。张教授和钱爽博士的发言,被安排在“圆桌论坛四”。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是一家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文化国际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机构,由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共同组建。面向海内外招聘研究和创作人员,采取首席专家研究-创作团队、专兼职和长短期聘任相结合的人才任用机制;与国内外相关院校、机构建立高层次人才交流访问机制。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外交学院、意大利威斯敏斯特大学等著名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政府代表、文化机构代表等约200人,参加了此次国际论坛。  

(文/图  苗冬青 王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