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学术动态

新闻资讯

讲座纪要 | 邢文:《老子》——数理美术的宇宙论基础与传统文化的传播

发布日期:2018-04-24

4月19日下午,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之邀,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亚洲与中东语言文学系资深讲席教授、终身教授邢文以“《老子》:数理美术的宇宙论基础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主题,在高研学术坊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学院的部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一同聆听了讲座。

本次讲座邢文教授主要从三个部分对数理美术的宇宙论基础与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为什么是《周易》与《老子》;第二部分是《老子》的名称与传本;第三部分是《老子》:数理美术的宇宙论基础。针对同学们的学习背景,邢文教授提出了需要同学们去回答的一点,就是对《老子》的“原本”以及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
       为什么是《周易》与《老子》?邢文教授从“文化传统”、“哲学与宇宙观”、“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进行讲解,他认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本土的“儒道”二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主流,二者是互补的,其中最重要的经本就是《周易》与《老子》,被视为“群经之首”,而《老子》则是外文翻译中最多的中国经本,显示出《老子》哲学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其对于整个世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接下来,邢文老师又从“哲学与宇宙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从“玄学”引入,讲到了“三玄”:《老》、《庄》、《易》,他认为“玄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和道家相似的,并且解释了为何《周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归入道家文化。他又以王弼对《周易》的全新解释为例,说明了卦重要的在于象的意思,而不是象本身。第三个部分,邢文老师从“方法论”角度进行讲授,就是用传世文本和出土文本对《周易》与《老子》进行研究,并且提到了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三重证据法”,即传世文本,出土的文献材料和考古文物。  

《老子》的名称与传本。在这个部分,邢文教授谈到,传统的学术界对于老子本人的看法,学者们进行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有很多种老子。而宗教界对于老子也有自己的看法,《老子变化经》中就提到很多关于老子的神话,是具有宗教性的,而邢文老师个人则认为对于老子的定义还是不明确的。其后谈到《老子》,他说《老子》这本书有不同的名字,《老子》、《道德经》与《德道经》,但是三者的文本是不同的,是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构成的,共5000字。对于老子的出土本,则有两种,一个是《郭店楚简本》,它也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另一个是《北大汉简本》,而帛书本,一种为甲本,一种为乙本,其传世本则有很多种。
       最后讲的是《老子》:数理美术的宇宙论基础。邢文教授从“道可道,非常道”引入这一部分的讲解,他认为这句话是数理美术分形的基础,并且认为王弼的“至真之极,不可得名”和这个意思是相近的,永远可以接近真相,但是却得不到完美的,真实的解释。而老子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画从第一笔开始就分阴分阳,也就是数理美术的一种艺术。而对于《太一生水》,在不同的学者之间也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在邢文老师的观点中,其就是《老子》的一部分,其中反映的一些理论,也是数理美术史的基础。
       最后,邢文老师对本次授课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同学们在未来学习中需要解答的问题:《老子》的原本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包括三个方面:“原本”存在么?为什么有不同传本?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对比。而且同学们也就所讲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邢文老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同学们进行了简短的互动与交流。
       邢文,现为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亚洲与中东语言文学系资深讲席教授、终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简帛学与数理美术史研究。“中国简帛学”课题的提出者,教育部“中国简帛学”专项基金课题负责人。曾荣获中、美若干重大科研、教学奖项,为中外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二十余门中、英文课程,2005年被评为美国蓝钥匙荣誉学会最受欢迎的教授。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专题研究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等学术大奖。他是“中国分形书法”的创立者,并提出了以“中国分形书法”、“中国分形山水”为重点的传统中国书画的分形研究,为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维度与空间。  


(文/王云飞  图/张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