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4年10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结项情况,共有452个项目申请验收,经同行专家鉴定,337个项目予以结项。在结项项目中,有48项获得优秀等级。我院李成智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70年航天事业独立创新模式及现代意义》(19BDJ064)顺利完成结项并获优秀等级,在48个优秀项目中排序第三。
据悉,李成智教授承担的基金项目,在校内外团队核心成员彭付芝教授、王晶金助理教授、王芳副研究员、叶山岭副教授及若干名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共同努力下,查阅了大量资料,开展了广泛调研座谈与学术交流,最终在研究报告、专著以及论文发表方面取得大量成果。研究报告“新中国70年航天事业独立创新模式及现代意义”总字数达40万字;专著初稿《新中国70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与创新模式》总字数达81.4万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其中英文论文3篇,SSCI论文1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9篇。
李成智教授发表在《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9期的论文《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次入选该刊年度10佳热文榜。该文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阅读量达18万+。
以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李成智教授深度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前院长白春礼院士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撰写工作。该书系统研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深刻回答了70多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如何取得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如何突破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等。该书分别探讨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以及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了在国际环境中,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的政策、体制与学科布局特点,探讨科学传播与科学发现、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以及科学、技术、教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国家科技体制与战略布局的演进,并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特征。该书出版后,受到广泛热议和高度评价,包括新华网在内多家主流媒体予以报道。专家表示,这部著作为理解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全面视角,反映了中国科技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2024年5月,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全国史学界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本书入选首批发布的6部重大成果。
李成智教授主持的项目申请结项后,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专家指出:国家社科基金《新中国70年航天事业独立创新模式及现代意义》结项成果选题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实践成就,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团队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成果,对研究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形成了可行的研究目标、合理的研究框架和创新的研究思路。该成果提出独立创新模式这一重要概念,并对其内涵外延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尤其是辨析独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富有见地的观点和思维逻辑,为整体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该成果重点研究新中国航天发展战略与机构演变,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的决策提出及演化进程,探究这一重大事业的源流背景及“必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该成果对中国航天工程创新案例进行重点研究,对包括航天管理与决策机制、航天型号研制体制、决策程序创新、研制程序创新、全面系统创新、核心技术渐进创新、民营航天企业创新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该成果对中国航天工程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论证,获得一系列规律性认识、经验性概括和创新性观点。该成果总体上立意高远、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学术上具有创新价值,也对实践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价值。